5月15日,湖北省作協主席、作家方方通過微博爆料稱,湖北省作協向中國作協推薦的魯迅文學獎某個參評作品存在問題,該詩人“詩寫得很差”,推薦前就到處活動,但他卻把評委搞定,入圍魯迅文學獎詩歌類參評目錄。方方沒有公開該詩人名字,但貼出了該作者的詩歌。記者檢索發現,該首詩出自詩人柳忠秧。柳忠秧對記者說:“根本不知道評委是誰,絕對沒有跟評委拉關係。方方讀不懂我的詩,沒有資格評論我的詩歌。”(5月27日《新京報》)
  方柳雙方的口水戰,攪得文壇風波又起。此刻,各式質疑和爭吵,滋長著那些鄙夷不屑的情緒——公眾不讀詩久矣,只是習慣性消費著,因詩而起的種種話題。此番方方怒而爆料,不論是挺身而出,亦或文人相輕,都終究製造了一個重新思考的契機。什麼才是好詩歌的標準?該怎樣純粹地評價詩歌作品?以“醜聞”之名,人們重新開始談論詩與詩人,這是最荒誕的因果論。
  在一個羞於寫詩、不屑讀詩的社會裡,一整套針對詩歌的、成熟的評價學,已經崩塌殆盡。當學界丟失了悠久、嚴謹的文學批評傳統,當民間不再有能力正經且有邏輯地評價一首詩,儘管大家都在一擁而上冷嘲熱諷,但誰也無力真正論證柳忠秧“寫詩很差”。詩歌高下優劣,本應有大致明確的評判標準,如今卻徹底淪為一個“見仁見智”的不確定命題,實在詭異得很。該背景內,方方的“指責”,儼然成了自說自話。
  解讀方柳之爭,很多人乾脆繞過了“好詩壞詩”的糾結,而直接將矛頭對準了未必公正透明的“魯獎”評選流程。柳忠秧被指“四處活動,搞定評委”,倘若果真如此,又是否能說明評獎程序有漏洞呢?據方方介紹“推薦作品有一套程序,先由作者個人申報,省作協從專家庫中搖號搖出評委,評委匿名評選申報作品”,此般縝密的“反舞弊設計”幾近完備。只可惜,程序的剛性,未必能完全隔絕人性的彈性:“評委多是高校教授,重人情而輕文學”,此言想必不假。
  即便超越方柳罵戰,文學獎評委被游說勾兌之現象,也時有曝光。也許,圍繞“文學”周圍,不論匠人還是學人,都已失去了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認同。特別在詩歌領域,公共興趣的離場,使得寫詩更像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、邊緣人的投機表演。在一派價值虛無的基調中,寫詩、讀詩、評詩,都成了不必較真的事情。直至方方嚴詞厲語,打破了一連串的敷衍了事。至於其後走向如何,能對“詩歌”帶來何種改變,都註定是值得關註的話題。
  蔣璟璟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27humr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